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韶关市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温泉资源、与古村落少数民族风情等众多自然和文化资源。韶关市将乡村旅游纳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战略,推出“农文旅融合”项目;仁化、乳源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当前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功能配套不齐全。韶关虽然丹霞机场落地,又有多条高速、国道、省道贯穿全境,但许多通往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部道路设计标准不高、道路狭窄。部分景区景点基础服务设施不足或设施老化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汽车租赁、旅游咨询、标识系统等设施配套不足,各个景区内跟踪系统、监控系统不完善。大数据与农文旅融合欠缺。地理标志性和绿色品牌农产品未进行深加工,“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提升产业发展的附加值低。
(二)资源零散不成体系,未打造较大品牌。全市缺乏一个标志性、引领性、大众性景点,对本地美食、旅游产品等挖掘打造不深,品牌效应不足。集群状况不佳,全市旅游资源都分散在各个县市,许多景点道路窄、路程远,对游客带动能力不足。整体规划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开发不系统,大部分乡村集体和广大农民并没有参与到利益分配中,导致其参与度不高。
(三)资源统筹欠缺,旅游产业开发深度不足。没有形成旅游拳头产品带动农民增收。对文化资源未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全市的旅游景区基本上都停留在观光层次,“门票经济”仍占主流、“二消项目”发展滞后,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项目比较少,没有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旅游消费,夜经济更显落后。
(四)部分旅游企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景区资源严重浪费。许多著名景点(如必背瑶寨、通天箩,金鸡岭等),因企业管理不善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景区景点建设停滞不前,游客稀少,景区资源严重浪费。
(五)旅游专业人才短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高。目前,我市专职旅游业的人员很少,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旅游业务、旅游开发、旅游经营人才更是匮乏,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没有系统的营销战略。
二、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以创建广东全域旅游示范县抓手,“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旅游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打造大丹霞、大云门、大南华旅游产业。深入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农文旅深度融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扶持和鼓励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民宿、精品农家乐,打造出一条集农业休闲、文化体验、生态观光、运动娱乐、康养度假等旅游项目内容的旅游大道,发展新型城郊休闲旅游度假片区、康养中心。
(二)加快旅游公共服务系统构建
重点抓好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导览标识、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医疗急救站(点)、旅游公共信息网等系统建设。建立健全农文旅大数据,推动乡村文旅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搭建“数智化”农文旅创新创业平台,链接一二三产业要素资源,推动乡村文旅同生态农业、加工贸易、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研发特色文旅产品,探索“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新业态。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优质旅游环境
加快推进全市通往旅游景点、特色农产品产地、特色村寨的公路提升改造工程,打造一些优质旅游景观大道。充分发挥国家生态补偿资金和“百千万工程”的资金作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造。建立健全融资平台,支持与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开展股权投资,吸收农民入股。加大特色农业投入,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打造乡村旅游优势品牌,促进农副产品的销售。
(四)大力推动“旅游+”工程
一是旅游+农业。着力挖掘、培育和推出一批以农林观光、农事体验、采摘赏花为主题的休闲农旅。二是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本土民族民俗文化,活化利用现有文物景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文化旅游演艺作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产业链。三是旅游+体育。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引进水平相对较高的体育赛事,着力开拓体育旅游市场,打造户外运动项目和户外露营基地。四是旅游+康养。强力打造中医养生、文化体验、温泉养生、药膳美食、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康养疗愈产业。五是旅游+数字的营销新模式。瞄准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大力发展乡村文旅数字融媒体,积极运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构建一站式智慧文旅综合服务平台。
(五)加强文旅科技人才培养,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坚持引才育才并举,吸纳一批复合型技术人才。举办乡村文旅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等,培养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为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六)强化旅游宣传营销
争取在各大主流电视台、网站、网络客户端宣传韶关。积极组织旅游企业参加重要展会,跨地域、多方位开展联合营销宣传。持续举办品牌影响力较大系列旅游节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