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首页>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加快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

来源:韶关日报 发表日期:2024-08-06 17:02:00

2023年初,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笃定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县域富市“三大战略”,开展绿美韶关、产业攻坚等“六大行动”。生态是韶关相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比较优势,践行生态文明是韶关实现跨越发展的最好抓手。以下是加快推进绿美韶关生态建设的有关对策建议。

高水平规划建设丹霞山国家公园、岭南国家公园

韶关要主动作为,加快丹霞山国家公园、岭南国家公园创建各项工作,统一各级各方思想认识,梳理化解创建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  

一是创建丹霞山国家公园。丹霞山是丹霞地貌命名地,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广东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是韶关不可多得的瑰宝,整体保存完好,具有非同寻常的地球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  

二是高品质建设岭南国家公园。岭南国家公园(拟建)范围涉及韶关和清远2个市。我市应该主动作为,比如乳源瑶族自治县应该打出广东生态第一县的品牌口号,工业园区集约节约高质量发展,县城以西以北以南保持原生态,按照国家公园的相关要求,谋划规划系列生态产品,如利用原有自然村落规模,有限制地发展一些高品质民宿。又比如利用现有户外活动路线,规划系列“线性天窗”,引导规范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行为,让国民共享未来南岭国家公园的美好生态。

实施千山万水保护战略

动员千家万户、百镇千村参与到千山万水保护战略中来。以乡镇、村组为单位,传承弘扬客家地区风水林、后龙山等区域一般不进入采猎的优秀生态文明传统,每个自然村、行政村选择划定若干山头与溪流水系,作为人类活动“禁地”。首期安排10年,严禁人类进入其中从事生产生活与猎捕、垂钓等。10年之后,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这些区域一旦明确划定,则无为而为、无为而治,还山于林、还山于草木、还林于鸟兽虫蛙、还水域于龟鳖鱼虾。在这些自定义区域施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修复准则。这些区域应保尽保纳入村规民约与生态公益林进行保护管理。让这些“禁地”成为人们乡愁的重要承载空间。通过千山万水保护战略,确保我市森林覆盖率稳中略升,森林质量稳步提高。

力争做粤东西北最好

韶关市现已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105个,总面积约45.74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4.86%,自然保护地类型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5种,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24个,其余市县级66个。2020年开展整合优化工作,全市105个自然保护地拟整合优化至77个,其中自然保护区23个,自然公园(含风景名胜区)54个,面积42.46万公顷。保护地数量、面积、占比均为全省第一。横向比较,韶关的人口密度在广东21个地市中最低、森林覆盖率最高、森林蓄积量最高,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屏障,立志近期做粤东西北最好,中远景做东部沿海省份生态环境最优,生态文明实践最佳。

“百年树木”理念重视乡土植物的繁育推广

植树造林与绿化美化,植物品种特别是树种选择在绿美韶关的规划建设中意义重大。绿美韶关在植物品种的选择方面应该更多地选择来自韶关、粤北、南岭山地的本土植物。城市园林绿化应减少外来物种的种植比例,可以明确规定韶关市及各县(市)城镇园林绿化本土植物种植比例逐步达到七成以上。  

依托林业系统现有技术力量,与省内各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提出《韶关市乡土绿化树种名录》《韶关市不适宜绿化植物名录》《韶关市限制引种植物名录》。建设南岭乡土植物繁育基地。批量生产与输出种苗,用5-10年时间,实现乡土植物种苗占本地绿化苗木比例60%以上。

打造绿美韶城三江六岸

参照省内外碧道相关要求,畅通市区碧道,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宜树则树、宜竹则竹、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稻则稻,林地、草地、湿地、园地、水体浑然一体。一是建成浈江区百年东街太傅庙至帽峰大桥至珑湾的沿江步道;二是确保回龙山曲流北江左岸的畅通。按照原生态要求,在现有条件下,规整山下各类穿行于其间的乡间道路,连通孟洲坝、上下坝与马坝河口段原生态碧道,建成山城林田湖草村路融合的绿美广东示范带,城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岸边、田头地角种植如粤柳、枫杨、雅榕、苦楝等系列乡土景观植物。

让鸟语花香萦绕我们的城市

一是重视市区各类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如沙湖、拾贝湖、双塘、苍村、沐溪、沙山、狮子岩、老虎岩、三江六岸。  

二是各种鸟类安全栖息地的营建与保护,如江心岛、艺洲、各大小公园等。  

三是种植各种各样的招鸟树。在鸟类专家与植物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各种鸟类的生活习性,种植补植一些适合不同鸟类栖息的植物,如雅榕、小叶榕、苦楝、香樟、拐枣、南酸枣,等等。  

四是公园点缀种植、动员各家各户种植一些芳香植物。  

五是城区保留或垦复若干稻田,让农耕文明在城市传承,同时为鸟类提供食粮。  

六是向公众特别是大中小学生普及与我们的城市相关的鸟类知识与植物知识。

持续融城于山

一是城区绿美生态品质本质的持续提升。拾贝湖公园的建设、韶州公园沙湖片区的建成与老虎岩片区的逐步完善、张九龄纪念公园的建成、马坝人遗址公园的升级改造、市区“三山”的建设……山城融合的人居环境逐步显现。但可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比如韶州公园老虎岩片区奥园一侧入口的建设,老蟹山-烈士陵园的规划建设,帽峰公园的步道系统优化,各公园林草植被的优化。各公园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按照一园一主题优化。  

二是建设系列郊野公园、山地公园。如皇岗山-马鞍头(凤凰山后山)-鸡公山郊野公园,畅连沐溪水库、双塘水库与沙山水库的天子岭郊野公园,莲花山-回龙山(莲回)郊野公园。通过各类步道系统,串联成网市区郊区各大小公园、公共绿地。

三是规划建设绕城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带。制定《韶关市绕城高速公路生态产业规划》。绕城高速全长70多千米,有11个出口,按照一路多树、乔灌草结合,一个出口一个形象进行绿化美化。

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生态公益林是我市践行生态文明的基础。我市现有国家级与省级生态公益林1120万亩(含省属林场、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与省级生态林补偿金从1999年最初的2.5元/亩增加到2022年的平均45元/亩。2022年生态补偿额4.5亿元。一是继续细化分级分类管理,责任到户到人。二是应保尽保,将全市各类未纳入生态林的天然林悉数纳入。三是实施部分生态功能退化的人工纯林如松、杉、桉、毛竹生态林退出机制。四是加大市本级财政生态投入力度,首期每亩拿出1元钱作为市级生态林补偿到户,体现市一级重视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态度。  

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施行,实施10年禁渔。我市长江流域分布面积约210平方千米,与珠江流域分水岭两侧是多种珍稀动植物如莼菜、银杏、水鹿、秤星鱼等的重要原生地。分水岭两侧山林大部分为天然林,灌木与乔木混生,生物资源总量大,但生态脆弱,一旦机械开垦种植,原生态往往万劫不复。  

县镇以上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山林的全封山管理。结合乡村振兴、人口城镇化进程,出台相应补助政策,鼓励已经进城落户的人户分离、生态区位特殊重要区域的村落实施生态移民搬迁,还山于山,退耕还林。

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对森林生态进行管理

全面落实落细河长制,细化各项管理措施。适时出台《北江流域保护条例》或《韶关市流域水系保护条例》,境内新丰江流域与《广东省东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无缝对接,长江流域范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无缝对接。参考林业部门对古树名木专门安装监控摄像头的做法,对各重点保护河段进行专门保护管理。

重视保护野生动物和哺乳动物

一是特别重视南方“神兽”水鹿种群的保护。韶关是广东境内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大动物水鹿的主要分布区。经过多年的持续教育保护,让水鹿、麂子、黄牛、水牛等野生或野化大动物穿行山林田野甚至镇村的景象再现;让中华穿山甲等旗舰物种重新回归山林,复壮种群;壮大规划中的岭南国家公园范围的藏酋猴种群。适时制定《韶关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与相邻的江西、湖南建立联动保护机制。研究以南方神兽水鹿为代表的各类大中型食草动物习性,扩大其生存空间。  

二是严禁猎捕自然保护地范围的野猪。

打响“小产区、高品质”农林牧副渔产品品牌

一是依托现有耕地、园地、人工林地有限发展,为城乡居民与大湾区提供“小产区、高品质”的农林牧副渔产品。  

二是积极引导涉农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包括林下经济的发展限定在山下、山边、村边。  

三是谋划依托100个自然生态优越的传统村落,点状供地,整合发展南岭山地休闲度假产业带。  

四是引导人丁兴旺的村组发展“小五园”(即: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竹园、小药园),以及小规模畜禽养殖。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景象随处可见。

“无为而为”筑牢生态文明高地

大自然是最好的修复师。韶关地处北纬23-26度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与干旱缺水的“三北”防护林不同,韶关生态的修复应该以自然恢复为主,让自然的沧桑不治而愈。不做所谓的水库消涨带植树植草、无地质灾害裸露崖壁挂网植树植草等劳而无功、劳而少功、劳民伤财的工程。  

借鉴浙西浙北、闽西闽北等生态先进市成功经验,全市大张旗鼓地“生态立市”“绿美韶关”,久久为功,未来可期。

(韶关市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