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0乡村旅游行业研究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5亿,营业收入达1004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正日益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方式和选择,已成为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的新亮点。
近年来,各县(市、区)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民俗文化,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途径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发展态势良好,但潜能和优势仍没有全部挖掘出来,亟需丰富产品业态、打造精品工程、充实文化内涵,加快提档升级。
为深入、全面了解韶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切实做到为韶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我会组织专题调研组先后赴韶关本地、江苏省南京、苏州等地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调研组认真分析了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素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韶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决策参考。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韶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2018年9月,韶关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了《韶关市乡镇(镇街)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简称乡镇提升“139”行动),聚力于“一个规划、3 项整治、9 项基础工程”,自启动乡镇提升“139”行动以来,韶关已先后实施两批合计50个乡镇,累计投入资金约 17 亿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乡镇基础功能及配套设施不断完善,镇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部分镇街实现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零”的突破,城镇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累计打造干净整洁村679个、美丽宜居村150个、特色精品村34个,全市干净整洁村以上的合计858个,涌现了始兴马市镇红梨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样板村,其中始兴马市镇红梨村被评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仁化县丹霞街道瑶塘新村上榜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二)农业产业获得新发展。我市获批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共11个,获批数量位列全省第二,翁源兰花产业园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仁化贡柑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翁源兰花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6个特色区评上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第一批)。全市新增省名牌产品(农业类)42个,新增数连续三年全省第一,累计获得名牌产品151个;始兴杨梅、新丰佛手瓜2个农产品上榜中国农业品牌目录 2019 农产品区域品牌名单,成功创建“粤字号”2019年县域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百强)16个,数量全省第一。
(三)农业经营组织取得新增长。2019年,我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3家,广东雪印集团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2家、市级合作示范社8家,新增认定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9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6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新增数全省第一。
(四)丰收游成乡村旅游新亮点。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人数是1766.09万人次,收入170.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6%和13%(预计数)。我市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农民丰收节、稻米文化展示、采摘垂钓、田园风光体验、现代农业展示、赏花、民俗文化、科普教育等多项主题,如:乐昌桃花节、翁源桃李文化节等赏花摘果活动,寻根南雄·姓氏文化旅游节、瑶族“十月朝”文化旅游节等乡村民俗文化活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韶关生态农业博览会亮点纷呈。“1+3+6”全域庆丰收活动被列为全国70个最具特色乡村庆丰收活动之一和广东省“中国农民丰收节”的重点会场,共举办了128场活动,30多万农民参与其中,吸引外地游客及本地市民共计256万人次,拉动全市消费农产品销售金额约2.2亿元;精心打造了100多条农旅体验乡村旅游线路,吸引了众多粤港澳大湾区和本市游客前往观光旅游,累计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节庆活动同时带动周边知名的农产品热销,比如长坝沙田柚、火山粉葛、皇帝柑、乐昌马蹄、冰糖橙等。
二、存在问题
(一)发展规划严重滞后。一是旅游规划滞后和不同规划之间相互冲突等现象并存,农业还停留在基本农业生产阶段,离休闲农业的打造还有距离,导致乡村旅游功能不突出,特色同构,互补性和协调性差,乡村旅游布局无序,市政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或共享性差等。二是规划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偏少。三是镇村两级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缺失,规划区域内特别是县城周边和城郊农民建房随意性大,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不到位,开发模式雷同等。
(二)产业化质量不高。一是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态农业特色不显,针对性不强,乡村旅游设施落后,交通、卫生条件较差。二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乡村旅游多,游客停留时间较短,休闲类、享受类、体验类、文化类旅游项目还待深入挖掘。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同质竞争严重,主题特色不鲜明,主题模式单一,缺少对游客有强劲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四是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高级人才、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引进缓慢。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乡村特色资源,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但由于引导规划不足,出现了“千村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是缺少灵魂,文化底蕴不深。本土文化研究不透,简单包装、粗制滥造现象较为普遍,导致乡村旅游缺乏强烈的文化标识。如:饮食文化挖掘不深,“吃”停留在低层次的农家乐,“购”局限于菌菇、米酒、腊味等老三样,远不及潮汕地区牛肉丸、米果来的畅快淋漓、声名远播。二是缺乏创新,趋同现象严重。近年来,各地发展的乡村旅游项目主题不清晰,独特性不强,放眼望去,大都内容相似、形式相像、模式相同。三是缺少人才,文化传承堪忧。现存的民俗文化如“舞春牛纸马”、“火龙”、“十点梅花”等也面临无人传承的困境。
(四)各类资源供给不足。一是产业人才少。一方面,我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旅游人才匮乏,人才从低至高呈锥形分布。另一方面,旅游人才教育培训滞后,人才缺乏的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市旅游业提质升级。二是乡村旅游发展盲目竞争,特色化打造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农业生产与旅游脱节,不利于一体化发展。四是旅游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投入, 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市场的拓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能力提升都需要资金投入。但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投资能力不足,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投资能力更弱。
三、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导,实施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
以品牌链、产业链、利益链为纽带,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整体性规划、综合性开发。一是坚持“农旅结合”的路子,整合农业、旅游资源,实施农旅一体化规划。二是坚持乡村旅游协调规划,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差异化定位,充分发挥各区域、各乡镇的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旅游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以实施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为抓手,围绕优质稻、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蚕桑、特色畜禽、水产等,扶持60个以上村发展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三是坚持产品个性,在乡村旅游规划和开发中,立足自身实际,依托村落风光、民俗风情、饮食文化、休闲农业,体现地方乡土特色、资源禀赋,避免产品同质化现象。四是坚持组合型旅游产品线路的开发,打造一批重点连片乡村旅游区,推动乡村振兴。如:大力支持乳源“五彩瑶乡”、仁化“丹霞彩虹”、南雄“千年驿道?广府原乡”、南雄“银杏之乡”、始兴“画里清化”、乐昌“桃李人家”、翁源“兰花长廊”、翁源“水墨田园?花果九仙”、新丰“云髻乡韵”等连片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
(二)坚持文化融入,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乡村旅游固然包含物质消费,但更主要的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提高乡村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含量,可以使乡村旅游获得蓬勃生机和高附加值。
1.推动农村传统工艺振兴。积极开发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龙舟、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打造一批富有岭南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2.挖掘乡村人文资源。一是挖掘文化名人资源。可以充分挖掘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关的事迹和作品,以开发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景致。二是挖掘民俗风情资源。充分利用乡村本土存在的服饰民俗、岁时节令习俗、居住民俗、婚姻礼仪民俗、游艺竞技民俗、饮食民俗、生产习俗等发展乡村旅游。例如:乳源县瑶族服饰、瑶族歌舞、长桌宴、嫁娶等习俗的开发和利用,对国内外特别是西方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还可以发掘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可在乡村河流、溪水边恢复几近绝迹的水车、水磨、石碾、鸡公车,架设过江溜索等等;可建立农耕文化展室,陈列石磨、碓窝、织布机、风车、拌桶、斗笠、蓑衣、升子、斗等,再布置相关的照片、图片,配上优美的解说词,让城里人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了解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生产习俗。三是传播地方饮食文化。我市各地有许多平民美食家,也包含了丰富的饮食内涵,可供挖掘的资源还有“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等等,发掘这些蕴涵,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得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位。四是开发乡土旅游文创商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充满民族风情的旅游商品,就是开创品牌。在用材、造型、色调、图案、风格和包装装璜等方面,都要围绕自己的特色进行设计生产,使旅游商品具备“三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三风”(中国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五是完善乡村硬件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要有文化意识。就算一块提醒人们爱护花木的“警示牌”,也要写得文雅、温馨、富于人情味,造型要有艺术性。景区的硬件设施以及整个人文环境必须融入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3.大力发展乡村研学旅游项目。旅游项目要具有文化内涵,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享受性,使游览、娱乐与学习相结合,同操作、参与相结合,使之更富吸引力。一是提高品位。乡村旅游观光的活动和项目要把娱乐性与知识性结合起来,增大科普活动、新知识新技能传授活动、特长培训活动、艺术欣赏活动的分量,适应群众需求由单纯“求乐”“求美”向“求知”“求新”拓展。二是突出特色。强调在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上求新求异,能够展示本地区的文化优势和地域特色。既可以从本地区的文化传统、民间工艺中取材,诸如做风筝、放风筝,学陶艺、代烧陶瓷工艺品,提供材料并指导游客学做盆景等。三是带动参与。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设置,都要十分注意提高游客参与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开发的农事活动、民俗事象、体育健身项目等,大都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因而又蕴藏着可参与性。例如:开展农事体验(开发“当一天农民”“做一回瑶族”“采摘瓜果游”等)、民俗活动(汉族农家传统婚庆寿喜活动,少数民族的对歌等)、体育健身(溪河漂流、游泳、划船、赛马、射箭等),以至学做刺绣、学习竹编工艺、学做农家风味小吃、学包棕子等,都是游客可以广泛参与的项目。四是改变单一的娱乐方式,向多元化的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发展。例如,可以考虑推出专供退休老人的度假产品,如安排“学书画农家游”,请书法家、画家任教师开讲座;为喜欢诗歌创作的老人安排“租农家房,种农家花,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活动,体验如梦、如画、如诗的感受;举办茶文化讲座,请茶道专家讲课,组织茶道表演队演绎整个茶道过程;组织曾当过农民或当过“知青”的退休人员“重返农家,种菜种瓜”,抚今追昔,感受当年生活,时间为一周、十天、半月均可,一定会受到退休职工的欢迎。
(三)坚持资源投入,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1.加大各类资金投入和引进。一是统筹现有资金使用。建议将我市的天然林保护、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扶贫开发、厕所革命等专项资金统筹安排使用。二是设立政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项发展基金。建议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利润均享”的方向,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建设,社会闲散资金共同参与,分享旅游利润的方式,尽快募集乡村旅游发展基金。三是探索多元融资格局,引进民间资本对我市条件优良的乡村进行旅游包装开发,如:江苏昆山锦溪计家墩、浙江莫干山庾村文化市集蚕种场、周庄云谷田园等就是引入民间资本发展乡村旅游的典范,可以进行学习借鉴。
2.推进农村三项重点改革。一是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为村集体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扫清障碍。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全面完成试点镇目标任务,建设完善全市土地流转平台,探索以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试点相关工作。三是扎实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等工作。
3.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是健全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将乡村旅游人才引进纳入韶关市丹霞人才引进计划,切实提升人才专业化和技能化水平。二是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尤其是加大本地乡村旅游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从而带动属地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使得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村镇,基本上人人都能担任导游服务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与旅游院校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好的地市之间的联系合作,通过对本土旅游人才的院校培养和实地培养,切实提升我市乡村旅游人员素质。
4.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一是把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纳入新编各类文旅宣传资料及韶关各大旅行社宣传推广计划中,加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广力度。二是依托广州国际旅游展、广东旅博会等有影响力的展会平台,设置乡村旅游特色宣传展示区,提高韶关乡村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三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加大宣传推广,依托线上线下媒体平台,对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报道和持续传播发酵,擦亮韶关乡村旅游品牌。
(民进韶关市委员会)
上一篇: 关于推进韶关康养基地建设的有关建议
下一篇: 关于推进韶关康养基地建设的有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