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民族宗教>宗教家园
宗教家园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内容?

来源:省民族宗教委网站 发表日期:2017-10-16 11:05:00

  佛教的基本教义包含“四谛”、“十二因缘”等。 

  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指圣者所见之真理。一苦谛,是佛教对整个人生的客观描述和对整个世界的价值判断,存在即是苦,指三界六趣之苦报,是众生的迷之果。佛教又有八苦之说对苦谛进行细分,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所求不得苦及五盛阴(五取蕴)苦。生苦指生命从结胎到出生这一阶段经受的痛苦,同时也指有情投入轮回之苦。老苦指生命衰老时经历的种种。病苦指疾病所引起的种种痛苦。死苦,死亡之苦,佛教指出在死亡发生时,因四大分离,死亡者会感受到巨大苦楚与恐惧。怨憎会苦,不得不与相怨恨之人、事相会的痛苦。爱别离,不得不与亲爱之人别离的痛苦。求不得苦,用尽种种的办法,所追求的理想与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的痛苦。五取蕴苦,我们对五蕴(色、受、想、行、识五种身心聚合)的身心产生执著,称为五取蕴。取是执取的意思。五取蕴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 

  二集谛,探索描述得是造成上述种种苦的原因,指贪嗔等烦恼以及一切善恶诸业。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有苦,是因为“爱结”,即人有爱、恶等欲望,由此而产生分别心,做所为或善或恶的行为。这“爱结”分别和善、恶诸业是召集起三界六趣苦报的原因,所以称为集谛。 

  三灭谛,指寂灭、涅槃。主要论述佛教修持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涅槃指惑业熄灭而离生死之苦,从一切烦恼、痛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生死轮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是悟之果。 

  四道谛,指从痛苦的世间到达妙乐彼岸世界的方法,有八正道,这是悟之因。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的观点与思想)、正思维(又称正志,指根据四谛正见进行思维,心无邪念)、正语(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杀生、偷盗、邪淫)、正命(生活方式符合佛教规范,包括以佛教意义上的正当职业谋生)、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直至达到涅槃境界)、正念(专心系念佛教诸法之教导)、正定(进行正确地禅定修习,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这其中前二者是轮回流转的因果,所以又称为世间因果。后二者是还灭之因果,又称为出世间因果。把四者都称为“谛”,是说四者所表述的是极至的真理。佛陀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初转法轮的时候说的就是四圣谛法。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声闻乘。 

  十二因缘是佛教对于世界缘起、生命缘起流转过程的论述,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环节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原始佛教对十二因缘的观点(与后世十二因缘解说略有不同),依经典描述,是指: 

  1.无明,不知五阴(色、受、想、行、识)因缘生,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道这些道理,叫做无明。 

  2.行,以为五阴是我、我所拥有者,因此称为行。 

  3.识,为六识,是和名色相互依存而生的觉知,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4.名色,色指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和五境(色境、声境、香境、味境、触境);名即是受、想、行,为法境,指只有名相而无形质。其和识相互依存而生,即“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5.六入,又称六触入处,为每一生之始,指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相缘而生的现在实况(眼色相缘眼识生、耳声相缘耳识生、鼻香相缘鼻识生、舌味相缘舌识生、身触相缘身识生、意法相缘意识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6.触,指根境识具足时的代名词,即眼色相缘眼识生时,称眼触;耳声相缘耳识生时,称耳触;鼻香相缘鼻识生时,称鼻触;舌味相缘舌识生时,称舌触;身触相缘身识生时,称身触;意法相缘意识生时,称意触。 

  7.受(想、行),指在六触发生时,所引发的苦受、乐受和不苦不乐之感受,以及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还有意志决定的行为。 

  8.爱,由于对于因缘实况是无常败坏磨灭之法不知,故于六根六境相缘六识升起引发乐受时,对此现况产生不当之贪著和想像,就是贪爱。 

  9.取,就是无明缘行的行,以为五阴是我、我所拥有。 

  10.有,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名色相缘(六根六境之相缘)升起六识,对识升起贪爱,希望识能够持续呈现,故驱使六根追逐六境,令六识持续呈现的循环。 

  11.生,指因“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未断,此(五)阴败坏已彼(五)阴升起,生命之流连绵不断,有来生之六触入处升起,即下一生六根生。 

  12.老死,凡生者,因因缘自我败坏的过程,必定历经衰败和死亡的过程,以及此过程所产生种种的不如意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