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这些村寨既是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也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商品化经济的日益渗透和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珍贵文化受到巨大冲击并濒临消失。目前,广东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亟待引起重视。
一、村寨自然损毁严重,传统特色难以凸显。一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村民多数外出务工,村寨房屋空置率较高,而这些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如连南油岭古寨是一个传统建筑群落保存完好的瑶寨,但目前,有87间房屋已经坍塌,只剩下一地残砖碎瓦,其余400多间房屋如再不修缮保护,也必将很快消亡。二是一些传统村寨民居的设计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新的建房用地,于是随意翻建或修缮传统民居,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民居被“汉式”现代建筑取代。三是瑶汉族群众的深度杂居,以及部分瑶族群众对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使原有的建筑风格逐步汉化,体现不出少数民族村寨特色。
二、村寨发展缺乏规划,村寨建设急于求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既与村寨历史基础、区域发展水平、政府扶持力度等客观条件息息相关,也与规划方案是否科学、产业发展是否具备特色、社会力量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等相关。一些核心问题,如特色村寨应该具备哪些要素,“特色”应该如何体现,重点扶持村寨的选择标准是什么,也亟需得到科学系统的回答。但目前一些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对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存在急于求成、彰显成绩的思想,以致一些工作在缺乏通盘考虑与科学规划的情况下就匆忙上马,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但能否持续发展,还有待观察。
三、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建设资金缺口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民族地区19个“保护”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需要投入资金1.34亿元进行修缮,自筹资金663万元,资金缺口1.27亿元;28个“异地重建”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有7个村寨已修建完成并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其余21个村寨2759户拟在近几年内搬迁安置,若添加民族元素,按5万元/户的标准补助,需要投入资金1.38亿元;“连线开发、风貌改造”型的村寨有71个,需改造房屋7001户,按5万元/户的标准补助,需要投入资金3.50亿元,合计需要投入资金6.15亿元,资金缺口6.08亿元。虽然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想方设法拓宽筹资渠道,国家民委和省财政也专门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含特色村寨项目资金)支持发展,但与实际需要仍相差甚远。
四、部门合力仍需强化,协调机制有待统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包括民族工作部门,也包括国土、住建、交通、文化、扶贫等相关工作部门,各有负责建设项目(如住建部门主推“历史文化名村”建设,文化部门主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此外还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目标存在差异,工作要求和验收标准不相一致,对特色村寨建设各有理解,以致统一协调工作存在一定难度,难以形成最大合力,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同时还导致有的少数民族村寨按一般村庄的简单模式实施民族村寨项目建设,民族村寨与普通村庄风格趋同。
五、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发展模式有待完善。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目前,虽然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也发挥了较好的主导作用,但是,村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项工程对自己生产生活的意义,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社会组织(尤其是从事旅游景区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也还不够,缺乏社会活力注入;特色村寨建设急需的规划设计人才、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人才、民间文艺专业研究人才等也相对缺乏。总体而言,目前特色村寨的建设途径还不够丰富多元,一些地区还没有找到能够契合实际、凸显特色的发展途径,急需吸收借鉴其他先行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途径。(摘自省民宗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