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现代乌孜别克人主要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家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乌孜别克族总人口目前有15,000余人(1990年统计时为14,763人),主要分布在北疆的乌鲁木齐、伊宁、木垒、奇台、塔城和南疆的喀什、和田、莎车、叶城等县、市,其中以伊宁居多。
乌孜别克族的名称,来源于14世纪(蒙古帝国四大汗国之一)的金帐汗国乌孜别克汗。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
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杂居,所以大部分乌孜别克族人都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乌孜别克族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很多人从事文化教育工作。
乌孜别克族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衣食起居等和维吾尔族大致相同,他们和维吾尔族、塔塔尔族有联姻的传统。
由于经商需要,乌孜别克族大多居住在城镇。他们的房屋式样繁多,但一般是平顶的长方形上房,顶楼呈圆形的称“阿瓦”。他们的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各种形状的壁龛,用以放置杯碗等物及装饰物,取暖多用壁炉。乌孜别克族人还有在大门口和每一间房子的门口挂布帘的习惯。
乌孜别克族的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小花帽为特色。小花帽有花、素两种,是用灯芯绒或黑绒制作的。妇女喜欢穿丝绸制作的连衣裙,老年妇女的连衣裙较为宽大、褶多,颜色简朴;妇女喜欢戴耳环、戒指、项链等多种首饰。男子内穿丝绸或布料的长袖衬衣,外穿斜领右开襟很长的长袍,长袍无扣,用三角绣花腰带束系;一般青年人的腰带颜色鲜艳,老年人的腰带较为素洁。
乌孜别克族人的饮食丰富多彩,多吃羊、牛、马肉及其乳制品。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馕和奶茶,喜欢吃“库尔达克”(洋芋炖肉)和蜂蜜、糖浆。“纳仁”是乌孜别克族最具民族风味的食品,烹调时将切碎的熟肉和葱头、酸奶搅拌在一起,浇以肉汁,用胡椒调味,以手抓食,是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他们喜用红茶和茯茶,也喝马、牛、羊奶。
乌孜别克族对养育子女特别重视,孩子出生时,要举行隆重仪式,请知识渊博有名望的长者起名,并在孩子出生第11天大宴宾客以示祝福,在出生40天时还要举行“洗礼”。这一天,他们把孩子放在由清真寺取来的装有一把土、一枚金首饰的大澡盆里,让亲友、邻居家请来的40个小孩儿陪着婴儿,用木勺舀水淋在头上,边淋边祝福孩子健康幸福、前程似锦,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乌孜别克族青年选择对象时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定婚要经过说亲、送定亲礼、女方家长回访和商议婚礼日期等过程。婚礼一般需要举行四天,婚礼仪式在女方家里举行,由阿訇主持婚礼。
乌孜别克族注重礼节,尊重长者,说话行路均让长者在先。骑马外出时若二人同行,则长者在前,幼者在后;男在前女在后。男人相遇,手放胸前鞠躬后握手;妇女相见,手放胸前鞠躬后可拥抱。
乌孜别克族热情好客。他们常用抓饭招待客人,客人至少要吃一点,否则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恭。
乌孜别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乐器主要有“独它尔”和“弹布尔”以及音色相当优美的“斜格乃琴”。民间音乐曲调婉转动听。舞蹈以动作轻巧、富于变化而闻名。另外,乌孜别克族刺绣工艺也很精美细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1951年4月,新疆省(当时称省)举行第一届各族各界代表会议,乌孜别克族共有11位代表出席,他们直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表达了乌孜别克族人民热切向往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共同愿望。1954年初,乌孜别克族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普选,推选出了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根据共和国选举法规定,在新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均有一定数量的乌孜别克族代表。
1954年3-9月,新疆先后成立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由于乌孜别克族人口少,居住分散,所以没有条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是在自治区及地、州、县(市)中,乌孜别克族人民同实行自治的新疆各民族一样,享有充分而平等的民主权利,共同管理本地区的地方性事务,一些乌孜别克族人还担当了各级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