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位于广东省北部、韶关市区西部
乳源县地处中亚热带山地,溶蚀高原地貌显著,多峡谷,境内森林、水力、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森林面积13.
乳源是瑶族聚散地之一。唐代,乳源已有瑶族先民聚居。明代,“民稀瑶夥”,瑶族多于汉族,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乳源瑶山(含原曲江、乐昌所辖的瑶山)就属于这种小集中地区。乳源瑶族,集中居住在县境东北部和中部山水相连的崇山峻岭间。总面积420多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9%。瑶族镇所在地高度在海拔250—
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影响,乳源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起点低,经济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当地实际,抢抓机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争创全国一流少数民族自治县为奋斗目标,依托资源优势,积极贯彻“四发展、四带动”战略,走“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科教兴县、绿色乳源”路子,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民营经济、绿色农业、水电和旅游资源开发等重点工作,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0.55亿元,同比增长15.5%;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2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亿元,同比增长17.6%;农村人均纯收入3182元,同比增长4.7%。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367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实际吸收外资1381万美元,同比增长37.55%,比韶关市全市平均数高10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县完成出口总额6644万美元,同比增长34.3%,连续八年居全市各县(市、区)首位。
二、农村经济发展快速,农业效益逐步提高
乳源地处广东北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交通便利,具有发展规模农业、绿色农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乳源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在确保粮食地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稻、蔬菜、花生、蚕桑、黄烟、甜玉米等经济作物,扩大三元杂交猪、三角鲂鱼、家禽等养殖规模,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大力开展农业招商,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先后组建了绿色食品公司、茧丝绸公司、绿鲜冠公司等18家龙头企业,引进了一批农业新技术项目,建立了以一六李果、大布笋竹、反季节绿色蔬菜、蚕桑、瑶山茶叶、毛竹和南水水库银鱼、三角鲂养殖为重点的种养基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带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了发展壮大绿色农业,走绿色兴农、绿色富农道路,乳源县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构想,并于2002年得到了广东省农业厅同意乳源瑶族自治县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的正式批复。目前,乳源县所产的大峡谷牌还原笋、瑶山白毫茶、香蕉李、菜心、生菜、结球甘蓝、辣椒、荷兰豆、三角鲂、玫瑰茶、巴西果王汁等16个绿色食品得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其中,“银源牌”三角鲂2004年荣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5年“金竹峰”牌单枞茶荣获第六届全国名优茶质量评比金奖,“大峡谷”牌笋干系列、反季节荷兰豆和新鲜蔬菜,热销日、韩等国以及香港特区等海外市场,广受青睐。另外,广东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乳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农科院“联姻”研制的玫瑰茄饮料、蜂蜜、野菊花、圣母茶等11个绿色产品系列,投放市场后,产品也供不应求。现在,乳源县的农业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阔步前进,农业效益正逐步提高。2007年乳源荣获“广东绿色名县”。
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乳源位于韶关市西部,有较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通讯条件。1993年以来,该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入巨资先后改建了国道323线30多公里,将省道249线、250线改建为一级或二级公路;完成了通济路、南环路、鲜明路、迎宾路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新开京珠高速公路乳源段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多方筹集资金,从1999年开始连续四年组织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三大会战”和“两大会战”,全县共修建蓄水池74.
四、招商引资措施得力,强势拉动经济发展
乳源瑶族自治县从1998年开始便明确提出了“外商发财、我们发展”的口号和“以诚招商、以信稳商、以法护商、以商带商”的方法,并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个口子收费、一条龙服务”的“一站式”服务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以及诚实守信等吸引了一批外商前来投资办厂,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共引进资金3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仅东阳光一个企业,2006年产值达30亿元。到2005年底止,全县共有外来投资企业130多家,涉及铝箔、电子、纺织、钢铁等6个行业。其中:投资额超亿元的有11家,超千万元的有15家,属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1家,省级高新科技企业2家。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全县工业发展迅速,并于2000年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比重上升至50%的历史性突破。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9.3亿元,同比增长11%。
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乳源的电力工业始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1963年建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乳源电力事业发展迅速,效益逐年提高。为了整合资源,形成水电产业规模,争创最佳效益,乳源县于1999年组建了广东银源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并相继开发建设了桥甫、大潭河、钓鱼台等一批电站。到2005年底为止,县建成投产的小水电407座,装机容量44.16万千瓦。2006年,全县发电量为196836万千瓦时,售电量为129568万千瓦时,水电工业产值为55605万元,水电工业是乳源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乳源县是全国首批100个初级农村电气化达标县之一。198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初级农村电气化试点之一,1988年顺利通过达标验收,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十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达标验收,2006年经国家水利部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发展局批准,成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目前,全县乡镇通电覆盖率达100%,行政村通电覆盖率达100%,户通电率达99%。
六、旅游发展思路清晰,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乳源县突出“高山、峡谷、瑶家源”主题,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以自然生态、瑶族风情和宗教文化为主的旅游资源,隆重推出了广东大峡谷、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云门寺、必背瑶寨、南水湖风光、鸵鸟寨等一批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者人数达73.4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73亿元,在旅游业的有力带动下,运输、饮食、旅业等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增长25.7%。
继广东大峡谷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峡谷之后,2006年乳源县必背镇桂坑尾村又被评为广东60个“最美乡村”之一。
七、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乳源县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和依法治县的方针,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有效地保障了社会的稳定。以开展争创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省卫生城镇、双拥模范县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总体思路,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实现山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克服了重重困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按省一级学校标准于2003年9月建起了乳源高级中学,加快了高中教育步伐,使全县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多项科技项目列入国家、省的科技计划项目,多项科技成果荣获省市科技进步奖,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科技先进单位”。乳源县瑶族龙舟队1999年代表广东省在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2枚银牌,实现了广东省在全国民运会竞技项目奖牌“零”的突破;2002年,代表广东省参加浙江嘉兴南湖国际龙舟邀请赛,包揽了3枚金牌;2003年代表广东省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夺得5枚金牌,1枚银牌;2005年兴建了一座现代化体育馆,并成功承办韶关市第12届运动会闭幕式;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体育先进县”。另外,乳源县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大型舞蹈《瑶山五彩路》2004年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 成功承办3场省市级大型文艺演出活动,《亲人来到咱瑶寨》和《踏春》分别获得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大赛金奖和银奖;全县9个镇100%建有文化中心。2004年,县城被评为“省级卫生城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68.8%。
乳源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了政通人和、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1999年,乳源县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2003年,被评为“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2005年,再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乳源,历史悠久,风光秀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被誉为“粤北瑶山的一颗明珠”,正成为国内外、港澳台等社会人士投资置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娱乐保健的首选之地,充满活力的乳源正朝着争创全国一流少数民族自治县奋斗目标迈进。
上一篇: 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概况
下一篇: 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概况